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
疫情期間,臺灣人展現自律的可貴,每個人都生怕自己成為防疫破口,積極養成防疫習慣,共同攜手度過艱難環境。

2021年5月15日,因應COVID-19管制,臺北都會區(臺北市、新北市)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三級;緊接著,5月19 日,因臺灣疫情持續嚴峻,將第三級防疫警戒範圍擴大至全國。同步加嚴、加大各地防疫限制,並提升四大醫療量能(篩檢站、防疫旅館、集中檢疫所、與專責及應變醫院),嚴守國內社區防線。直至同年7月23日,疫情趨緩,本土病例減少,指揮中心宣布於7月27日起,將全國第三級警戒調降至第二級警戒。

臺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將疫情警戒狀態分為四級,其中三級分別為「第一級 過渡期」、「第二級 警戒期」、「第三級 管制期」。當警戒升至第三級,所有民眾必須遵守以下規範:

  1. 外出全程戴口罩。
  2. 禁止室內5人以上,室外10人以上聚會。
  3. 僅保留維生、秩序維持、必要性服務、醫療及公務所需,其它營業及公共場域全部必須關閉。
  4. 發生群聚的社區,必須封鎖。

三級警戒這段期間,臺灣民眾展現高度自律,盡量待在家中不外出,許多店家紛紛暫停營業,往常人聲鼎沸的觀光區,瞬間變得冷清許多。

英國諾丁罕大學 (University of Nottingham)副教授蘇力文(Jonathan Sullivan)曾表示臺灣人很自律,以優異的健保制度、E化政府及資訊透明政策,獨自成功抗疫超過一年,雖然三級之下疫情上升,然以台灣人口數來看,疫情相較其他各國規模甚小。馬來西亞等外媒也報導讚嘆臺灣能在未宣布封城的情況下,民眾人都非常自律,在雙北街頭明顯能感受人流明顯減少。

透過民眾的鏡頭捕捉以及日常物件,我們可以一次瞭解「同島一命」共體時艱的具體實踐。


480x480-1
空無一人的墾丁海域

三級警戒下的日常風景


自2021年5月至7月,短短2個月內三級警戒降至二級,疫情獲得控制,其中關鍵原因是台灣人的自律。三級管制期間,許多店家紛紛暫停營業,往常人聲鼎沸的西門町、信義區、台北地下街等處,行人瞬間寥寥無幾。而觀光區域如屏東墾丁大街的流動商展和夜市亦停業近兩個月。
為了落實實名制,漁船船員隨船出海作業也必須完成相關登記後才能出港,港口上也顯得冷冷清清。

在民眾鏡頭捕捉之下,三級警戒下的日常風景顯現「同島一命,齊心抗疫」的決心。


480x480-2
魚湯店門口的公告

隨著疫情演進,網路媒體、各商店、政府機關、學校…舉目望去有著各式的防疫公告。各行各業在疫情下面臨經營的嚴重考驗,不同產業紛紛訂定防疫措施,還要隨著疫情升溫或降溫提出應變,推出的服務告示五花八門、不斷更新。

從各個店鋪的公開告示,足以見到各行各業職人的默默身影,紀錄疫情下的百業生態。每一張告示都有它的故事,都有這塊土地上共同抗疫的精神。